裝裱是一個古老的行業。1973年湖南戰國楚墓出土的《人物御龍帛畫》,以及其后在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帛畫上,都在“丁字形帛畫的頂部,裹有一根竹竿.并系以棕色的絲帶,中部和下部的兩個下角,綴有青色細麻線織成的筒狀絳帶”。這些具體特征,展示了書畫裝裱的古老起源。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。
最早記載裝裱史料的是唐代張彥遠著的《歷代名畫記》.其中提及:“晉代已前,裝背不佳,宋時范嘩始能裝背。”《后漢書》的作者.南宋史學家范嘩,是我國裝裱史上的早期名家。到了唐朝,唐太宗大力搜集王羲之的書法和歷代名畫,指定王行直裝裱,褚遂良、王知敬監領其事,可見唐代對裱畫的重視。其時,日本國奈良朝仲臣來我國學習裝裱技術,唐太宗親命典儀張彥遠面授技藝,從此,我國的裝裱技藝流傳日本,且在異國生根、發芽、開花、結果。
五代時.裝裱技藝進一步發展。到了北宋,宋微宗設立畫院,裝裱家列人官職,成為文思院六種待詔之一。在皇家的倡導下,書畫家、裝裱家精心探究的基礎上,終于形成了著名的“宣和裱” 的格式。這也標志著我國書畫裝裱技藝開始傳人民間。特別在明、清五百年間,裝裱技藝成為專門行業.在蘇州、揚州、北京、上海、湖南、湖北、開封等地先后出現了許多馳名中外的書畫裝裱店鋪。